美好腳蹤系列有聲繪本

永遠的祝福 盲人宣教師廖旺的故事 【華文親子導讀】

點閱次數:401

一生為盲人奔走的廖旺

 

廖旺出生於1890年,是12名手足中唯一倖存的。他五歲時得到麻疹發高燒,母親帶他去廟裡拜拜,廟祝用香灰抹他的眼睛,因為細菌感染,導致他兩眼失明。

在他九歲時,偶遇在台南開設盲人學校的甘為霖牧師。甘為霖邀請他去上學,廖旺的父母一開始很反對,可是甘為霖沒有放棄,一次又一次去廖旺家拜訪,終於說動他的父母,答應讓廖旺去盲人學校讀書。

廖旺讀到聖經裡記載耶穌說:「我是世界的光;跟從我的,會得著生命的光,絕不會在黑暗裡走。」(約翰福音八:12)深受感動。在他15歲那年受洗,即使因此遭到父母嚴厲打罵,甚至禮拜天時把他綁在神桌,他仍信心堅定,背著跟辮子綁在一起的神桌也要去教會。

廖旺常引用約翰福音第九章2-3節來鼓勵盲人——他的門徒問他:「老師,這個人生來就失明,是誰的罪造成的?是他自己的罪或是他父母的罪呢?」耶穌回答:「他失明跟他自己或他父母的罪都沒有關係,而是要在他身上彰顯上帝的作為。」廖旺用這段經文來安慰自己的父母,不是因為他們犯下罪孽害他變成盲人,而是上帝要讓廖旺的一生成為盲人的祝福。

廖旺81歲去世之前,親自去相館留影。(家屬提供)

 

 

他是盲人教育家

 

19歲時,廖旺以優異的成績從台南慈惠院畢業,並且在學校推薦下,得到東京盲學校全額獎學金,獨自一人前往日本留學,成為該校第一位到日本留學的盲生。

 1914年廖旺畢業後返回台南母校教書,教導學生針灸和按摩治療。在教書的近十年間,他常因日籍教師歧視台籍盲生,爲學生爭取權益。後來他決定辭去教職,自己出來開業,並創辦了台南鍼按院和成人盲友按摩院,教導盲友生活上的技能。

日治時期盲人要拿到證照才能從事按摩,廖旺不但免費教導家境貧困的盲生,還每個月給他們零用錢,資助他們到取得證照能獨立謀生為止。廖旺還教盲生算盤、點字、唱歌、玩樂器,特別是唱聖詩,引導他們發現人生的信仰與價值,以及生活的樂趣及盼望。

 

他是盲人慈善家

 

為了幫同業盲友爭取權益,廖旺在日治時期就創始了鍼按組合(相當於職業工會),擔任無給職會長長達29年,同時也是日本盲人會台灣分會會長。戰後又創辦台灣省盲人福利協進會,並擔任前三任台南分會理事長,為盲人爭取各種福利,如盲人子弟教育補助金、盲人醫療費用減免、按摩業限由盲人服務等。

他長期奉獻自己的時間及金錢,四處去找救濟品幫助貧困的盲人,更不時動員全家大小,一起挨家挨戶募捐,並定期分發救濟品及生活費給需要的貧病盲人。在子女各自獨立後,他把父母留給他的三合院用來收留無家可歸的盲人,自己則在庭院裡蓋了一間竹屋自住。

廖旺家族四代同堂合照。(家屬提供)

 

 

他是盲人教會的創始者

 

廖旺在1961年成立台南基督教盲人會,借用台南規模較大的教會,如太平境教會、民族路教會、新樓醫院等,邀請盲人每三個月輪流到這些教會作禮拜。還組成一個盲人樂團,禮拜時可以自己用各種樂器伴奏。

廖旺也將關心盲人的明眼人組織起來,成立台南盲人後援會支助盲人,像是支付計程車費載送盲人來教會、接送盲人就醫、支持他們的孩子升學、定期在教會發放救濟品等。

為了讓盲人也能唱聖詩,他自己翻譯及印製盲文點字台語聖詩,每本共三百多首。他教盲人唱聖詩、讀聖經、禱告並認識上帝,引領了數十位盲人歸主。

 

從廖旺故居到永福教會

 

廖旺的妻子游賢是童養媳,一生陪伴並支持他,撫育五女三男長大成人。廖旺一生注重儀容、總是穿戴整齊,不但生活自理,煮飯、修門、為家人換燈泡都能自己來,還常常一個人搭車到外地去為盲人募資,或是探望自己的兒孫。因為他開朗樂觀,對人又非常大方,所以孫子們都很喜歡跟他相處。

晚年時的廖旺因顧念盲人到各教會作禮拜的種種不便,向小兒子廖青原吐露,希望把他一生居住的老家改建成教堂,讓盲人有固定的屬靈的家。1971年廖旺81歲安息回天家,在他去世之後,先由女兒廖桃繼承父志,關心盲人傳褔音事工,後由經商有成的廖青原,在1979年捐出位在台南市永福路的故居,改建成台南永福基督長老教會。

今日的台南永福教會,成為盲人與明眼人會友共同聚集的教會,由廖旺的外孫陳安邦傳道擔任牧者。教會一樓有2011年修建成的廖旺紀念館,展示他一生的美好腳蹤,並在企業支持下由盲友提供按摩服務。

為了編製繪本,作者群兩度造訪教會,繪本中許多關於廖旺生活的細節,都是由他的幾位孫子所提供。他們對祖父留下許多美好的回憶,也讓我們更認識這一位獨立、樂觀、堅強、愛主、愛盲人的基督徒。

永福教會,一樓是會堂與廖旺紀念館,三樓開放旅人預約住宿。(攝影/陳嘉鈴)

 

 

*感謝陳安邦傳道、楊秀惠姊妹、楊振聲弟兄、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歷史檔案館及盧啟明牧師協助。

*本書承蒙財團法人愛盲基金會數位出版處協助製作雙視繪本。

 

 

指尖上的文字——認識點字

許多盲人和廖旺一樣,透過點字學習更多事物,生命變得豐富多彩。那麼這套盲人專用的點字是怎麼來的呢?

 

我們在電梯樓層標示或是告示牌上,常會發現其中文字旁邊還有一排突起的小點,那是給視障者使用的「點字」。

點字是專門為視障者設計的摸讀文字,也是視障者用來吸收知識、傳達資訊、記錄、溝通、寫作、閱讀的文字系統,是視障者非常重要的工具。點字為視障者建構起一套透過文字來認識世界的方式,也搭建起與他人溝通的橋樑。

 

什麼是點字?

 

現今國際通用的點字系統,是由左右兩列各三個點所組成的符號。這六個固定位置的點,每個點有凸出或不凸出兩種變化,總共可以形成64種排列組合,用來代表不同的文字、數字或符號。每個符號約一平方公分大小,用指腹一摸就可以辨識。但是不同語言有不同的點字符號,比方說如下圖,同樣是點字左邊兩個凸點,英文代表字母b,台灣則是代表注音符號的ㄔ。

點字的發明人路易斯‧布萊葉(Louis Braille,1809-1852),出生於巴黎近郊,兩歲時意外失明,十歲進入皇家青少年盲人學校主修管風琴,因成績卓越,畢業後留校擔任老師。他15歲就發明了六點點字法,之後還發明以四個點表示音樂的八個主要音,讓盲人可以閱讀歌譜及作曲。

1950年,聯合國教科文組織(UNESCO)正式採認這套點字法為通行全球的盲人文字系統,並以其姓Braille做為該點字系統的名稱,全球各國幾乎都以此為基礎,發展出有本國語言特色的盲人凸字法。現在只要透過簡便的點字板、點字打字機或點字印表機等,就能在紙張或膠膜上製作點字。


早期使用的點字工具

 

 

台語點字聖詩的由來

 

甘為霖牧師在1871年受英國長老教會差派,到台南擔任宣教師,他是南台灣第二位外國宣教師,更是開創台灣盲人教育的先鋒。他發現台南有許多盲人,因為不識字也沒有生活技能而貧窮困苦,就向教會提出要設立盲人學校。1891年甘為霖用募款租下洪公祠(就是現在的台南啟聰學校),開設Chhin-mî-o̍h-tn̂g(睛瞑學堂),成為台灣第一所特殊教育機構,後來被稱為「訓瞽堂」。

甘為霖牧師用〈馬太福音〉及《廟祝問答》的內容教導盲人,並從英國引入點字設備來開發盲人教材。當時一本聖經就分成62大冊,非常佔空間而且沉重,使用上很不方便。後來改用布萊葉點字法製作的,也要49冊之多,一套點字聖經就可以塞滿一個櫥櫃。

廖旺年輕時在甘為霖牧師的鼓勵下,學會點字並得以出國留學。後來盲人信徒大增,禮拜時沒有聖詩可用,於是1930年起,廖旺著手製作點字聖詩。他向學校借用了兩部印製機,搬到家中,一部是鉛版打字機,另一部是壓轉輪機。他預先做好大量的鉛版,每個禮拜天晚上請台南神學院的神學生到他家,將聖詩一字一字唸給他聽,他就如彈琴般用手指敲著打字機,將凸點印在鉛版上。打好鉛版後,再將紙夾在鉛版中,放入轉輪機捲過,點字就印在紙上了。他就這樣一頁一頁地印,將三百多首聖詩全部印好,花了好幾個月才能完成一本聖詩,然後再裝訂成冊,贈送給盲人信徒使用。


台語點字聖詩(攝影/陳嘉鈴)


當年教會使用的點字聖經(攝影/陳嘉鈴)

 

當時的台語點字,是按照羅馬字拼音規則編成,跟現今通用的點字規則不同,所以已經很少人可以閱讀。目前教育部發布的台語點字規則,是參照國語點字的順序,將台語點字字母編成子音、母音、結合母音,共48個字母。

隨著科技進步,盲用電腦和智慧手機都有語音報讀功能,有聲書也成為閱讀選擇之一,但點字仍有不可取代的重要性。透過點字能學習數理、樂譜和特殊符號,許多日常事物都能藉由點字輔助辨認,像是空間標示、存摺與信用卡,或是點字撲克牌與象棋等益智娛樂,都有很大的助益。

 

參考資料:

  1. 國立臺灣圖書館,國語點字自學手冊,網址https://www.ntl.edu.tw/ct.asp?xItem=1862&ctNode=759&mp=1,2021年7月12日擷取
  2. 財團法人愛盲基金會,點字發明人路易斯・布萊葉,網址https://www.tfb.org.tw/mobile/about/fame.jsp?no=CP1497409274281,2021年9月29日擷取
  3. 邱大昕,〈點與線的選擇:十九世紀末臺灣盲用文字的演變〉,《特殊教育研究學刊45卷1期》,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,2020年3月出版
  4. 廖明惠編著,《眼失明,心光明—廖旺先生創設盲人教會》,台南,2020年2月初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