消失的銅像 八田與一技師的故事【華文親子導讀】
點閱次數:241
在地主家庭出生
八田與一(1886-1942年)出生於日本石川縣今町村的富農家庭,父親八田四郎兵衛是八田屋第五代的主人。八田與一有五個兄姊。
信仰造就人格特質
因為家中設立講堂,常邀請僧侶說法,八田與一從小就在受佛教淨土真宗影響的環境中長大,強調人人平等,不分貴賤和階級。當八田與一就讀四高時,遇到一位教倫理學的西田幾多郎教授,他所出版的《善的研究》廣為人知,被稱為「西田哲學」,並教導學生要做利益他人的事,這理念對八田與一影響甚鉅。
懷著夢想前進台灣
1907年八田與一進入東京帝大工科大學土木工學科就讀,受教於數學和土木工學的基督徒廣井勇博士,廣井常對學生說:「如要造橋,就要造使人能夠安心走過的橋。」,並以前輩青山士所說的「我生命的目的只有一個,就是做出對人類有貢獻的事,死而後已」來激勵學生。受到這樣的思想影響,八田與一決定不留在發展受限的日本,要到日本的新殖民地,百廢待舉的台灣來開創造福人們的工作。
遠見和熱忱打出名號
1910年八田與一成為臺灣總督府土木部技手,土木課長山形要助讓他先去為開發打狗港做視察,他回來後提出詳細的報告,認為需要將整個港口填高以防淹水,但預算之龐大,被同事取笑為「狂言八田」,後來事實證明不是吹牛,讓大家佩服於他的先見之明和工作熱忱。
水路衛生工程建設
台灣一直都有瘧疾、霍亂和鼠疫等傳染疾病,為了使人民有乾淨的飲用水和衛生的生活來防止因傳染病喪命,必須在主要都市建設上、下水道工程。1914年八田與一升為總督府技師,參與了他所敬仰的濱野彌四郎技師的台南上水道工程。
灌溉工程為米糧增產
總督府為了增產稻米,由民政長官下村宏策劃,在適合水田的新竹州桃園二萬三千甲土地上,由八田與一設計灌溉工程名為桃園埤圳,隧道七處、暗渠、明渠13處、蓄水池231處,水路總長282公里,是當時最大規模的工程,八田與一的能力因此受肯定,也成為未來設計嘉南大圳的跳板。
與同鄉女資優生結婚
1917年8月八田與一回到日本金澤與開業醫生之女16歲的米村外代樹結婚,外代樹剛從金澤第一高等女子學校以第一名畢業,雖然外代樹母親不同意她嫁到陌生又蠻荒、衛生環境惡劣和充滿危險疾病的台灣,但外代樹決意要跟隨八田與一來台,再辛苦的生活也甘心樂意。因此,她除了在台北短暫的生活之後,便跟著八田與一踏上更艱辛的台南荒地烏山頭的生活。夫妻兩人感情深厚。育有六女二男,皆在台灣出生。
八田與一全家(陳嘉鈴翻攝於日本金澤故鄉偉人館)
嘉南大圳的計畫
1918年八田與一對嘉南平原進行調查,得知春夏季雨水氾濫成災、秋冬季無水土地乾涸,加上沿海區域土地鹽分含量高等因素,農民收獲不易,生活困難。
於是他提出計畫在官田溪上游興建水庫,築一道長1270公尺、高56公尺的堰堤,完工後將是當時亞洲第一,世界第三大的堰堤。八田與一採用半水成填充式的工法,在堰堤中心使用極少的混凝土,大部分以砂石、礫石和黏土來建造。在日本和亞洲尚未有人試過。蓄水池的形狀彎延枝展,就像珊瑚的枝椏,又稱「珊瑚潭」。而導水的水圳總長一萬六千公里,大約可繞台灣本島十三周,近地球圓周的一半,灌溉十五萬甲的土地,並可洗去土壤的鹽分,改善土質環境,增加糧食收獲。
由於預算佔了台灣總督府歲收的巨大資金而暫被擱置,然而日本發生了因糧食不夠而造成的米騷動事件,開啟了政府再次重視靠嘉南大圳來增糧的建設契機。
1920年9月在台灣農民的期盼下,施工團體「公共埤圳嘉南大圳組合」(今農田水利署嘉南管理處,前稱嘉南農田水利會)開始動工,工程大致分為四部分,包含官田溪蓄水池、曾文溪導水設備、濁水溪導水設備和排水給水設備。
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
八田與一趁著在美國考察半水成填充式堰堤工程之際,也採購工程用的大型機械,包括大型開山機、坑內挖土機、蒸汽挖土機、起重機、混凝土攪拌機、堆土機,還有12輛德製的火車頭。有人覺得買大機械很浪費錢,但他認為可以縮短工期,節省人力,也就是節省金錢。
觀望工程的八田與一(陳嘉鈴翻攝於日本金澤故鄉偉人館)
無憂生活是工作動力
為了讓員工都能無後顧之憂地工作,八田與一擔任烏山頭出張所所長,規畫許多家庭式宿舍,讓員工的家人可以一起來團聚居住,並且設置醫院、學校、福利社、網球場、射箭場、游泳池和時常放映露天電影,照顧員工生活和消遣娛樂。為了根絕要人命的瘧疾,八田夫妻還挨家挨戶送特效藥奎寧供員工們服用,維護員工健康。
烏山嶺隧道工程
由於只靠儲存官田溪的水和雨水仍然不夠,為了引入曾文溪的豐沛水量,必須在兩條溪之間的烏山嶺打通一條長為3078公尺的隧道,期間因為隧道內漏出煤氣導致爆炸,造成五十多人死亡,在全面停工並數次變更設計之後,終於在1929年完工。
日本地震工程中斷
1923年9月嘉南大圳開工三年,日本發生關東大地震災情慘重,政府為了救災和振興經濟需要龐大資金,因此嘉南大圳的補助款被大幅刪減。協會為了克服難關縮小工程,暫時裁撤半數員工。八田與一留下能力較弱、生存困難的員工,裁掉能力好的員工並一一為他們找工作。一年後政府恢復撥款得以全面復工,便依承諾將原本裁撤的員工都找回來上班。
三年一輪共享資源
1929年烏山嶺隧道竣工,隔年烏山頭堰堤竣工,舉行竣工典禮和嘉南大圳通水典禮,六道水閘全開,清淨的水經過水道流向嘉南平原每個角落。
因為嘉南大圳灌溉幅員遼闊,整體水量仍不足以對嘉南平原全面供水,八田與一按著計畫,運用了「三年輪作給水法」,將十五萬甲土地分成三區每年輪種,一區種水稻、一區種甘蔗,另一區種雜糧,有限的水源平均分配,看天田變成良田。雖然强制的執行造成了一些農耕習慣和水租負擔的爭議,但在全面實施後的成果,農民確實獲得更多利益。
培養人才傳承技術
八田深感開發台灣欠缺土木技術員,透過曾任總督府的前輩技師西村仁三郎出資支持,1934年在台北市樺山町成立「土木測量技術員養成所」,八田與一擔任顧問,培育不少優秀技術員,經過遷校和改制,數十年後成為今日的「新北市立瑞芳高級工業職業學校」。
設立紀念碑和銅像
工程結束離別時刻,眾人成立「交友會」維持情誼,並為工程期間因事故、水土不服或傳染病而喪命的134位同事和其家屬設立殉工碑,從不以殖民者自居的八田與一親筆推敲碑文,並刻上姓名,不分階級、日本人或台灣人,依過世時間排列。眾人為了感謝八田與一的偉大貢獻,要為他鑄造一尊銅像,他勉為其難地答應,但提出銅像要依他平常的樣態,也就是穿著工作服、布鞋綁著綁腿,坐在地上而不是高高在上,才能呈現他的真實。
1944年二戰末期,日本政府徵收民間的銅鐵金屬去製造武器支援戰爭,全台灣的銅像也相繼消失被熔燬,八田與一的銅像相傳是被民眾坂井登在一處鐵工廠的路邊發現,回家告訴父親坂井茂,坂井茂曾是八田與一的下屬工程師,他暗中將銅像保存在番子田(今隆田)車站的倉庫內,以免被熔燬,後來被嘉南農田水利會員工偶然發現,並由水利會設法買回。但是由於國民政府接收台灣之後,實施移除日本象徵的政策,水利會員工遂將銅像藏在八田與一的宿舍,直到1981年政治情勢和緩,得到政府允許,重回放置在烏山頭水庫邊。
愛留台灣的八田與一
1941年12月8日,日本偷襲美國珍珠港,美國加入二戰,太平洋戰爭開打。日軍為了長期作戰要開發更多殖民地資源,成為被選優秀人才之一的八田與一,在1942年4月帶了三名得力助手,被派遠赴菲律賓從事灌溉計畫調查。5月8日搭乘大洋丸輪船前往途中,遭美國潛水艇擊沈,共八百多人遇難,遺憾的是,八田與一也在其中。
每年五月8日八田與一的忌日,水利會都會在烏山頭水庫舉行追思會,感念八田與一對台灣的貢獻。
參考資料:
- 吉川勝三(2001)。《嘉南大圳之父 : 八田與一傳》。台北:前衛出版社。
- 陳正美(2011)。《嘉南大圳與八田與一》。台南:臺南市政府文化局。
- 陳文添(1998)。《八田與一傳》。南投:臺灣省文獻會。
- 陳啟淦(2011)。《台灣水利之父 : 八田與一的故事》。台北:文經社。
- 故事,寫給所有人的歷史(2020)。《圳流百年 : 嘉南大圳的過去與未來 : 真正改變臺灣這塊土地的現在進行式》。桃園:時報文化總經銷。
- 謝金魚(2020)。《1930.烏山頭》。桃園:時報文化總經銷。
- 施政廷(2015)。《烏山頭水庫和八田與一的故事》。台北:青林國際。
- 宮添郁雄(2011)。《八田與一 : 在臺灣創建亞洲第一大水庫的日本人》。台南:南一。
- 八田銅像-下屬之子發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