圖書館裡的歷史學家 曹永和的故事【華文親子導讀】
點閱次數:223
就讀台北第二中學五年級的曹永和(照片提供/曹永和家人)
只有日治時期中學學歷的曹永和,對歷史研究情有獨鍾,靠著數十年如一日持續不斷地自學,成為台灣史領域的專家,並獲聘中研院研究員、台灣大學歷史系教授,以及第一位研究台灣史的中研院院士,這樣的資歷,著實是台灣學界的傳奇。
從小熱愛閱讀
1920 年10 月27 日曹永和出生在士林的書香之家,受到曾任小學老師的父親曹賜瑩影響,從小熱愛閱讀。在他五歲那年,曹賜瑩親自教他學習漢文,買童話故事書給他看,並帶他到台灣總督府圖書館的兒童室借書。大概是太喜歡看書了,就讀太平公學校時,曹永和成為全校第一位戴眼鏡的學生,還被同學取了「目鏡」這個綽號。
中學時期的曹永和最喜歡上歷史課,尤其喜歡閱讀豐臣秀吉之類的歷史人物故事,每到下課時間,曹永和就到學校的閱覽區看書,後來還被老師派去管理圖書。他也喜歡上英文課,並從那時養成勤查字典的好習慣。不過,從小體弱多病的他,考運卻不太好,考中學的時候落榜過一次,中學畢業考高等學校又再次落榜,即使有過赴日留學的想法,最終沒有成行。
對未來感到茫然的曹永和,每天從士林步行一個多小時到總督府圖書館看書,大多閱讀文史哲和佛學相關的書籍,這段期間可說是他自學生涯的開端。大約半年後,曹永和經人介紹到士林信用販賣購買利用組合(今士林農會)擔任書記的工作,賺來的錢多用在買書研究歷史。
工作之餘,曹永和與好友何斌、張鈺、郭琇琮等人組成「士林協志會」,邀請名人介紹世界文學、哲學思潮、醫學新知等,並組成讀書會及合唱團。1941 年士林協志會舉辦了文化展,受到各界矚目,曹永和雖然身為重要幹部,但後來因為身體不好,就漸漸淡出了。
進入台大圖書館工作
1945 年,曹永和與好友張鈺的妹妹張若華結婚,後因健康因素從士林農會離職。1947年3 月,在楊雲萍介紹下,曹永和進入台灣大學圖書館工作,成為一位圖書館員。不喜歡接觸政治的他,只想專心讀書做研究,能在充滿書的環境工作,可謂適得其所。他不只把自己變成一座活的圖書館,哪一本書收藏在第幾櫃、第幾個架子都問不倒他,且充分閱讀圖書館裡豐富的藏書,進行研究。他還把住家的客廳、車庫改建成書房,三個兒子對爸爸的印象就是隨時隨地都在看書、背單字。
喜愛歷史的曹永和經常到台大歷史系旁聽,桑田六郎教授主講的〈東西交通史〉為他日後的台灣史研究奠下基礎。戰後初期的台灣史研究者往往只重視清代移民的開發,曹永和不受限於漢人觀點及華文史料,他站在世界史的觀點做研究,陸續寫了〈近世台灣鹿皮貿易考〉、〈明代台灣漁業誌略〉、〈荷蘭與西班牙佔據時期的台灣〉等論文。
曹永和全家福(照片提供/曹永和家人)
決心學習古荷蘭文
在撰寫〈近世台灣鹿皮貿易考〉時,曹永和大多引用第二手研究資料,這讓他興起了想直接學習17 世紀古荷蘭文的念頭。此外,為了圖書館編目工作及台灣史研究的需要,除了華文、日文、英文、德文,他亦自學了法文、荷蘭文、西班牙文、葡萄牙文等多種西方語言。
台大圖書館典藏了日治時期留下的豐富台灣史、東南亞史資料,包括荷蘭檔案、清代文書、日文舊籍等等。他將深藏在台大圖書館黑書庫(指台大舊總圖書館一處光線幽暗少有人進出的書庫)角落的荷蘭檔案取出,拿出偵探辦案似的精神,仔細推敲這些古荷蘭文的意思,並趁著午休時間,花了好幾年,用打字機將這些照相手抄版文獻一個字、一個字打出來。
為了學好這些連荷蘭人都不見得看得懂的古荷蘭文,曹永和把單字密密麻麻地抄寫在廢紙片上,吃飯的時候拿出來背,上廁所的時候拿出來背,甚至連等紅綠燈的時候都拿出來背。對曹永和來說,學習語文就像打造一把開啟藏寶盒的鑰匙,讓他把深藏在圖書館裡的寶藏一一解開。
曹永和在台大圖書館新大樓(照片提供/簡扶育)
踏上世界學術研究的舞台
曹永和發表〈明代台灣漁業誌略〉、〈荷蘭與西班牙佔據時期的台灣〉兩篇論文之後,他把論文寄給具有國際地位並通曉17 世紀古荷蘭文的日本歷史學者—東京大學岩生成一教授。岩生教授得知有台灣人在做相同領域的研究,非常驚喜,曾在台北帝大史學科任教的他,一直希望能找到台灣籍的傳人。他排除萬難,幫助不具學術背景的曹永和爭取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獎學金,到日本進行為期一年的研究。他每週一對一幫曹永和上課,教授古荷蘭文,並以未發表的荷蘭檔案進行研究,為曹永和開啟通往世界學術的窗口,也一圓曹永和留學日本的夢想。
岩生教授的幫助與指導開拓了曹永和的視野,也增進了他的學術地位。抱持著感恩的心,曹永和樂於把所學與人分享,甚至連荷蘭來的留學生,都向他請教。被戲稱為紅毛番的荷蘭歷史學者包樂史留學台大時期,經常向曹永和請益,建立起亦師亦友的關係,並持續在歷史研究上有所交流。1978 年,曹永和應邀前往荷蘭,參與萊頓大學歐洲擴展史研究中心的《熱蘭遮城日記》編校注疏工作,當時的計畫主持人就是包樂史。
詳實查證各類資料(照片提供/簡扶育)
成為大學教授
曹永和在東西交通史、中國海洋發展史及台灣史的研究漸漸受到國際肯定,成為專精荷蘭時期台灣史的專家,卻因為只有中學畢業而無法在大學教書。1984 年,在各方奔走之下突破這項限制,讓曹永和破例成為中研院第一位沒有大學學歷的兼任研究員,而台大也據此聘任他為兼任教授。
全心投入教學的曹永和對學生傾囊相授,不只邀請學生到家裡讀書找資料,也主動關心學生的學習狀況,如果學生想學日文、古荷蘭文也沒問題,只希望有更多人跟他一起研究台灣史。曹永和曾說:「如果可以帶領學生把台灣史研究做得又深又廣,那麼,我之前的研究就有價值了!」1998 年,曹永和以78 歲之齡成為有史以來第一位研究台灣史的中研院院士,也是當選年齡最大的院士,2009 年獲頒台灣大學榮譽博士。因著這些學術研究的貢獻,荷蘭和日本都分別贈勳。
課堂中的曹永和(照片提供/簡扶育)
提出台灣島史的研究概念
歷史是由人、時間、空間交織而成,曹永和畢生投入台灣史研究,率先提出台灣島史的研究概念。有別於過去歷史的論述往往著重在統治者的視角,忽略生活在此的人民的立場,台灣島史是一種不受限於政治、國家範圍的史觀。舉凡曾經生活在台灣島上的人們,從史前時代一直到現代,各個不同種族、語言、文化的人群,在不同時期,從不同地點來到台灣,他們所創造的歷史,就是這個島的歷史。在注重人權的世界潮流之下,以人民的立場來研究歷史,正是這個時代關注的主體。而曹永和在發展以人為主的台灣島史時,亦將台灣史放在世界的脈絡中,和世界史連結,不但有助於研究境界的提升,也能彰顯出台灣史的真實面貌。
堅定的意志、過人的毅力、無比的耐心加上數十倍的努力,在在都是曹永和自學有成的條件所在,翻開現今的台灣史著作,許多關於17世紀荷蘭時期的歷史片段,都來自曹永和的研究,而在當年可都是台灣史研究的創見,多虧有他勉力自學,我們才不至遺漏掉這段重要的歷史,而能在世界歷史的舞台上,看見台灣。
* 出版過程中感謝查忻老師協助校正資料。
* 照片出自聯經出版公司《自學典範 台灣史研究先驅曹永和》一書。
* 參考資料:
1. 曹銘宗(1999年)。自學典範:台灣史研究先驅曹永和。台北市:聯經。
2. 陳麗貴(2020年)。曹院士的隱藏文本