藏不住的光 護理之母陳翠玉的故事【WHO與公共衛生】
點閱次數:38
陳翠玉投入WHO工作多年,在此簡介WHO成立的歷史,以及他在世界扮演的角色。
WHO起源
1945年,世界各國領袖於6月26日在舊金山會議簽署聯合國憲章(The Charter of the United Nations),並於同年10月24日生效,聯合國(United Nations, 以下簡稱UN)正式成立。UN成立後不久,開始針對各項全球性重大議題成立相關事務委員會。1946年2月15日,UN架構下的經濟社會理事會(Economic and Social Council)指示祕書長著手召開建立國際衛生機構之會議,先於4月15日巴黎舉行會議提出國際衛生組織章程草案,並於7月22日於紐約舉行的國際衛生大會中提交,且經UN的51個會員國及其他10國代表簽署通過《世界衛生組織章程》(Constitution of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)。該章程於1948年4月7日生效成立世界衛生組織(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, 以下簡稱WHO),成為UN體系之下的醫療衛生專門國際組織,4月7日亦訂定為世界健康日(World Health Day)。
WHO成立的意義
WHO在《世界衛生組織章程》開頭即定義所謂的健康,是指身體、心理及社會的整全狀態,並非僅止於消除疾病與殘缺(Health is a state of complete physical, mental and social well-being, and not merely the absence of disease and infirmity)。這個定義有別於早期臨床醫學視治癒疾病或減輕症狀為最終目標,進一步地將個人身心層面及社會群體層面一併視為評價健康的依據,同時也將視角從個人(individual)拓展至社群(community)——即公共衛生(Public Health)的層次。根據Winslow在1920年所提出的定義,公共衛生是「一門預防疾病、延長壽命、促進健康的科學與藝術(the science and art of preventing disease, prolonging life and promoting health)」。若臨床醫學旨在處理已發生的疾病症狀,那麼公共衛生的工作目標,則是透過各種不同的方式,盡可能地預防疾病與症狀的發生。
WHO的具體工作
回顧WHO自1948年以來所做的各項全球衛生工作,其發展與進程正好呼應了Winslow所提出公共衛生的定義。因此「預防疾病、延長壽命、促進健康」不僅是公共衛生的工作目標,同時也是公共衛生發展進程的脈絡。WHO成立初期正處於全球傳染病盛行的時代,因此疫苗施打普及化乃成為預防疾病的主要手段之一,例如沙克(Jonas Salk)、沙賓(Albert Sabin)醫師所研發的小兒麻痺疫苗分別於1952、1961年問世,陸續幫助許多國家根絕該疾病;以及1959年WHO所啟動「根除天花計畫」(Smallpox Eradiation Programme),12年後於1980年正式宣布天花於全球絕跡。疫苗施打降低了疾病傳播,同時也降低疾病死亡率,壽命自然得以延長。
隨著人類社會各領域快速發展,時代演進改變了人類的生活型態,今日所面臨的公共衛生挑戰,已從20世紀中葉時的傳染性疾病,逐漸轉為肥胖、高血壓、糖尿病等非傳染性疾病(noncommunicable diseases)為主。WHO於2021年公布的全球十大死因依序為冠狀動脈心臟病、COVID-19(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)、中風、慢性阻塞性肺病、下呼吸道感染、氣管/支氣管/肺癌、阿茲海默及其他失智症、糖尿病、腎臟疾病、肺結核。十大死因中有七項為非傳染性疾病,乃因近年來全球人口老化、以及都市快速發展所伴隨而來不健康的生活型態(如吸菸、飲酒、缺乏運動)所致。然而傳染病並未完全絕跡,仍透過各種方式傳播造成人們感染、影響健康,甚至有新型態的傳染性疾病不斷產生。從2003年初的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(SARS),至2019年底的COVID-19,這兩次因冠狀病毒所引起的全球性大流行,顯示即使今日醫藥技術發達,病毒變異與傳播速度仍迅雷不及掩耳地讓人類感染、死亡,對全體人類健康造成極大的威脅。因此,如何因應新型態傳染性疾病的突襲,遂成了當前世界健康議題的新焦點之一。
台灣於2003年在SARS流行期間,由於對致病源及傳染方式充滿著各種未知,因而在短短的幾個月間快速傳播且造成許多人死亡。此次疫情台灣總計73人死亡,佔全球SARS死亡人數774人約10%,不僅讓社會上民眾們的恐慌,對於各產業也造成極大的損失。也因著SARS的慘痛經驗,讓台灣藉此重新檢視醫藥衛生體系,並加強防疫系統、公共衛生、醫療體系在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時,具備快速因應控制疫情擴散的能力。17年後,當全球面臨COVID-19威脅、對於疫情控制束手無策時,台灣反而因著SARS洗禮下所汲取的經驗,在各方面防疫工作表現獲得全球的肯定。
參考資料:
1. United Nation Charter
https://www.un.org/en/about-us/un-charter
2. History of WHO
https://www.who.int/about/history
3. What is WHO? 臺灣與WHO的73年分合史(上)
https://www.scimonth.com.tw/archives/4024
What is WHO?臺灣與WHO的73年分合史(下)
https://www.scimonth.com.tw/archives/4074
4.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Constitution of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. (1946). https://apps.who.int/gb/bd/PDF/bd47/EN/constitution-en.pdf
5. Winslow CEA (1920), THE UNTILLED FIELDS OF PUBLIC HEALTH. Science, 51(1306), 23-33.
6. WHO, Public health milestones through the years.
https://www.who.int/campaigns/75-years-of-improving-public-health/milestones#year-1945
7. WHO, The top 10 causes of death.
https://www.who.int/news-room/fact-sheets/detail/the-top-10-causes-of-death
8. 天下雜誌, 17年前的歷史瘟疫:當年 SARS 疫情爆發時,發生了什麼事?
https://www.cw.com.tw/article/5099181
9. 陳建仁、簡吟曲、陳毓璟(2003)。從SARS疫災評估我國公衛醫療體系的危機處理能力:回顧與前瞻。社區發展季刊,104;12-16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