美好腳蹤系列有聲繪本

大鬍子醫生啊 何義士的故事【靈醫會的聖嘉民精神】

點閱次數:16

醫治病人,傳揚福音——靈醫會的聖嘉民精神

天主教靈醫會(Camillians1586年由聖嘉民.德.雷列斯(St. Camillus de Lellis)所創立。他在1550年出生於義大利,年輕時沉迷賭博,後來為了醫治腳上的膿瘡住院,深刻體會到病人身心靈的需求,因此發願建立一個專門服事病人的修會。他曾說:「我要在窮人和病人身上看到基督本人。」他在1746年封聖,被推崇為服務病人的模範,也是病者的慈父、醫護的師表。

靈醫會會名義大利文原本的意思是病人之僕修會,以胸前和斗篷綴上紅色十字為會服,以仁愛與犧牲為使命。聖願除了天主教修士的三大守則,神貧、貞潔、服從之外,再加上護病,期許會士們盡心竭力為病患和窮苦的人服務,即使危及個人生命也不放棄。奉行聖經上耶穌所說的:「你們為我兄弟中最小的一個所做的,你們就是為我做。」(瑪竇福音25:40

靈醫會創立400多年,目前全球40餘國都有靈醫會的蹤跡,至少有50家醫院以聖嘉民為名。眾多靈醫會會士們至今仍在世界各地需要他們的角落,默默從事醫療服務,守護病苦的人們。

 

靈醫會在台灣

1952年,原本在雲南從事醫療傳道的靈醫會會士們,因共產黨統治中國而被驅逐出境。來到台灣之後,選定當時極為落後的蘭陽平原落腳。

當時羅東鎮上除了幾家診所,並沒有大醫院,於是靈醫會籌設聖母醫院,設有12張病床。取名聖母,意指會士們願像母親對待子女般疼愛與照顧病人。標榜窮人看病不要錢、領藥不收費,甚至還會分送奶粉和衣服給他們,於是遠近貧苦人家蜂擁而至。

草創時期的聖母醫院非常克難,開刀房沒有通風設備,連止血鉗都沒有幾支,夏天開刀只能找冰塊墊在腳下消暑。靠十幾名會士和護士們日以繼夜地工作,除了看診、開刀和照顧住院病患之外,還得半夜寫信向國外募款,以便幫醫院購買藥品、設備和擴充病房。

由於醫術精湛,加上照護病患態度親切,很快地聖母醫院名聲遠揚,病患甚至遠從東南亞來台求診,醫院也逐漸擴建到三百床。

羅東聖母醫院之所以聲名遠播,主要得力於堅強的醫療陣容。包括內科的安惠民神父、馬仁光修士、何義士修士,外科的范鳳龍醫師、王理智神父,小兒科的呂道南神父,修士護士巴瑞士、柏德琳、卡通靈,藥師梅崇德神父以及眾多慈愛的會士及醫護人員們。

除了羅東聖母醫院之外,靈醫會在1959年設立丸山分院(療養院),原先收治肺結核病人,後改為老人安養,並於2009年於三星鄉募款籌建聖嘉民長期照顧中心。此外,1987年呂若瑟神父於冬山鄉創立聖嘉民啟智中心,開啟宜蘭的啟智教育及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之先河,並於2005年在聖嘉民長期照顧中心旁募款籌建新大樓。1977年則由謝樂廷神父創設惠民殘障服務中心,長期照護肢體障礙病友。

靈醫會在羅東、冬山、三星和大同鄉每個村落,都設有牧靈的天主堂,50多年來更不辭辛勞提供山地巡迴醫療,守護原鄉民眾的身體健康。此外,靈醫會對提升蘭陽地區的藝術與文化水準也功不可沒。1966年由秘克琳神父創立蘭陽青年會,成立了名揚海內外的蘭陽舞蹈團,培植眾多知名舞蹈家,如羅曼菲、許芳宜等,也是宜蘭國際童玩節的重要幕後推手。

 

靈醫會在澎湖

1951年來自高雄聖母聖心會的修女到澎湖馬公設立瑪利診所,1953年由馬仁光修士接下業務。1957年羅德信神父將其擴建為天主教靈醫會惠民醫院。同時在醫院旁邊蓋了一座天主堂,後來在1964年重新設計天主堂,建造成聖母病人之痊天主堂,又稱馬公天主堂,並陸續在澎湖各地建立了11間教堂。

1970年代,呂若瑟神父等人注意到澎湖有許多殘障兒童無人照顧,且缺乏適當教育,於1981年設立惠民啟智中心,展開身心障礙復健及教育工作。靈醫會在澎湖除了醫治病患、施惠貧困者,對於地方漁港、住宅的建設及社會福利也貢獻良多。

 

病人之僕十誡(由聖嘉民所訂)

我(病人)在基督內,你(醫護人員)也在基督內——

一、我是基督的肖像,你要光榮我的尊嚴與神聖。

二、你要以親切溫柔的慈母心腸,全心、全智、全力、全天候的來看護我。

三、不要空口說「愛德」,要以你的雙手、雙膝、雙腳來服侍我。

四、如果你真的愛我,請忘記你自己。

五、你要避開一切使你分心的事務,免得我遭受危險,或延長我的疾病。

六、你不要因你的急躁、沒耐心、粗心大意、笨手笨腳,扼殺了我的希望。

七、我是一個「整體」,不可分割的存在,要這樣對待我。

八、你要保持心靈的潔淨,不要被金錢的慾望所污染。

九、你要關心我的復原;要銘記,我到醫院來,是為了儘早健康地離開。

十、你要分擔我的痛、我的苦;雖然,你不能除掉我的痛苦,但請陪伴我。

 

*感謝天主教靈醫會及陳仁勇醫師提供資料、照片並協助校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