美好腳蹤系列有聲繪本

台灣醫療宣教第一人 馬雅各的故事【華文親子旅遊】

點閱次數:65

1.台南市區歷史巡禮

太平境馬雅各紀念教會、新樓醫院、看西街教會

1865 年5 月28 日馬雅各醫師登陸打狗(高雄),轉往台灣府(台南)展開宣教工作,6 月16 日在台南的看西街設立醫館與佈道所,這一天就成為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宣教紀念日。馬雅各以醫療為媒介來傳福音,但是不到一個月,就被造謠誣陷偷人心臟及眼睛製藥,醫館遭受攻擊,他跟助手被迫退回高雄,請領事館保護,1868 年才返回台南。

看西街醫館與佈道所(今台南市中西區仁愛街43 號)

最早的醫館幾經轉手,日本時代是澡堂,現在是一幢民宅。1917 年,為了記念福音入台而設立看西街教會,形式仿照倫敦聖保羅大教堂,有許多建築與設計細節值得細細品味。

看西街教會(攝影/李惟信)

1868 年年底馬雅各再次回到台南,1869 年初於二老口街租地建設醫館與教堂。1870 年於亭仔腳街設立教堂,後來因市區拓寬被迫拆除。1901 年吳道源執事捐出太平境教會現址,一年後在巴克禮牧師(Rev. Thomas Barclay)與信徒共同努力之下迎接第二代建築,英國長老教會贈送紀念碑並命名為「馬雅各紀念教會」(Maxwell Memorial Church),記念十九世紀來台宣教第一人。終戰後,1954 年重建教堂,18米高尖塔與鐘塔成為顯明地標,教會中有許多文物及台灣第一座管風琴等珍寶。

太平境馬雅各紀念教會(攝影/李惟信)

1869 年二老口醫館(舊樓)日漸贏得信任,患者增多,為提升醫療空間及設備,1900 年新樓醫院落成,附設診療所、開刀房,持續「醫人又醫心」的宣教事工。現在院內附設馬雅各醫學紀念館,保留一撮馬雅各醫師當年暫別未婚妻瑪麗・安妮(Mary Anne Goodall)時留下的金髮,盼望她睹物思人,愛情長存。

新樓醫院院內附設的馬雅各醫學紀念館(攝影/宋訡瑄)

 

2.旗後(旗津)

旗津除了搭渡輪、吃海產,也有馬雅各醫師的腳蹤,2012 年旗津山星光隧道出口設置了馬雅各紀念碑,標示馬雅各從此處踏上福爾摩沙(台灣)宣教地。

馬雅各醫師在旗津山腰買地建立打狗禮拜堂,對面開設所謂的打狗醫館,1866年萬巴德(Patrick Manson)醫師也在該處服務。1868 年年底馬雅各回台南重啟宣教事工,高雄的醫療工作交由萬巴德醫師負責;傳道工作則由李庥牧師(Hugh Ritchie)負責。


馬雅各紀念碑(攝影/宋訡瑄)
 

3.山崗中的佳美腳蹤

內門、岡仔林、拔馬、左鎮

馬雅各醫師在高雄結識了英國商人必麒麟(William Pickering),他肯定馬雅各的醫術與宣教熱忱,帶著他進入平埔族地區西拉雅族中傳教。不出必麒麟所料,木柵(Baksa 木柵教會)、岡仔林(Kong-a-na 台南岡林教會)、柑仔林(Kamana 高雄永興教會)、拔馬(Pwahbe 台南左鎮教會)地區快速接受福音,被稱為「山崗傳道站」或「山崗教會」。馬雅各也帶攝影師湯姆生(John Thomson)一同前往,留下珍貴影像紀錄,湯姆生在《十載遊記》中記載平埔族對於荷蘭人留有好印象,「也因此對外國人都表示誠摯的歡迎」。

木柵教會(攝影/李惟信)


台南岡林教會(攝影/李惟信)

想像一下,早期居住在山區的基督徒每逢聖餐跟洗禮時,趁夜點著火把行路,路程滿是挑戰,但卻是一條滿懷期待與喜樂的朝聖之旅!山崗中的教會像珍珠點綴著台南與高雄的山區,每個教會都有豐富的歷史、文化、特殊地質與物產,等待更多人去探索隱藏珍寶!

 

補充資料:

倫敦大學亞非學院

SOAS(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

1916 年6 月經皇家特許狀設立了隸屬倫敦大學的東方學院(The School of Oriental Studies),1917 年招生入學,顯示二十世紀大英帝國對東方世界的好奇,透過科學及學術研究,深入探討東方諸國人文風俗。1938 年將非洲加入校名,正式成為今日倫敦大學亞非學院,是英國唯一專門研究亞洲、非洲、中東人文及社會科學的學術機構,也是世界知名學術研究單位。SOAS 特藏室中眾多珍貴歷史文件檔案與出版品,是十九到二十世紀台灣歷史研究者的寶庫,藏有許多尚未被發現的珍貴史料。